11月29日,我所主持完成的2022年度福建省海洋服务与渔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养殖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HJHY-YYKJ-2022-1-11)项目顺利通过结题验收。经认真听取汇报、严谨审阅资料,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研究任务及考核指标,同时在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省以丰富的海湾资源和充沛的沿海江河淡水注入,为贝类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2024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福建省贝类养殖面积已扩大至8.6万公顷,产量更是高达358万吨,占全省养殖总产量的53%,接近全国贝类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其中,海水养殖牡蛎、蛤类、蛏类、贻贝等品种分别达到了224.7万吨、52.5万吨、29.7万吨和10.2万吨,使得我省的人均贝类占有量稳居全国之首。然而,双壳贝类的非选择性滤食习性,使其在春夏交接的赤潮高发季节,容易富集有毒藻类,进而含有贝类毒素。由于现有检测技术的局限性,监管部门难以及时准确地识别有毒贝类,导致贝类毒素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沿海人民的健康安全。为破解这一难题,我所贝类毒素快检项目组自2022年起,便投身于福建省海洋服务与渔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养殖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研究。
经过不懈努力,项目组成功开发出两种贝类毒素快速检测产品:贝类毒素胶体金免疫层析快检试剂盒和快检工具箱,以及贝类毒素荧光免疫层析快检试剂盒和快检工具箱。其中,胶体金免疫检测产品的最低检测限达到了500μg/kg,且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为0%,展现了极高的检测准确性;而荧光检测产品的检测灵敏度更是高达50μg/kg,假阳性率仅为0.6%,假阴性率为0%,同样表现卓越。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贝毒快检测新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定海湾、黄岐湾、同心湾、罗源湾、福清湾、兴化湾等海域的场地监测,显著提高了贝类毒素的监测效率,为保障沿海人民的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行业树立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同时,本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申请发明专利2件,发表文章2篇,其中SCI收录1篇。
此次项目验收的顺利通过,不仅是对项目组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我国贝类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取得突破的见证。未来,我所将继续致力于海洋科学与技术的研发创新,为推动我国海洋渔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苏捷,责编:周静怡)